作者:批八字网 日期:2021-01-07 09:49:19
孔姓的来源
一、来源有六。
1、出自姜姓。
相传黄帝史官孔甲著《盘盂篇》,可见在远古时代有孔姓。女娲氏时代在黄帝时代之前,女娲氏末期已有共工氏族,历黄帝、颛顼、尧舜,共工氏族一直活跃于华北地区。创始共工氏族的首领即共工,据说姓姜,孔为其氏,黄帝之臣孔甲或出自共工氏族。这支孔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。又有一支出自姜姓的孔姓,春秋后期齐景公大夫孔虺出奔莒国,此也为姜姓孔氏。
2、源自子姓。
出自成汤之后。成汤取代夏建立商朝,其祖契相传为帝喾次妃简狄吞乙鸟的卵而生,赐姓子姓。成汤故名履,字太乙。其后裔以子加乙为孔氏,子姓孔氏的历史至少有3600多年。西周初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宋,以继承商的烟火。微子启之弟微仲衍之曾孙为宋湣公,湣公的六代孙孔父嘉,为宋殇公时大司马,后为太宰华督所杀,其子孙遂以其字为氏。孔父为避祸逃到鲁国,成为鲁国的重要家族,这支子姓孔氏的历史也有2700多年。子姓孔氏是组成当代孔姓的最重要的成分,因为大圣人孔子出自这支孔氏,从春秋秦汉,孔子的学说深入人心,故这支孔氏一支独秀,其他的孔姓默默无闻而均湮没于子姓孔氏之中,后世无从稽考。
3、出自姞姓。
黄帝之子得姓者14人,其中一姓为姞。姞姓氏族的裔孙伯鯈在西周初封在南燕,故地在晋、郑之间,在今河南武陟西北,常与姬姓通婚,后为郑国所灭。其族奔卫,世为卫卿。卫成公时大夫孔达,也称孔庄叔,卫庄公时大夫孔悝,均为姞姓之后。姞姓孔氏也有2500年历史。
4、出自姬姓。
春秋时郑文公时郑大夫孔叔之族为孔氏,此姬姓孔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。
5、出自妫姓。
春秋时陈灵公时陈大夫孔宁之族为孔氏。妫姓孔氏也有2600年历史。
6、外族基因的流入。
外族基因流人孔姓的事件非常之少,直到清朝时才有孔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事件:清朝满卅八旗温屯氏、温都氏等氏族集体改为汉姓孔氏,其族人多数汉化为东北的孔姓汉族。
二、迁徙分布,聚集地
先秦时期,孔姓的活动主要在山东、河南地区。秦汉以后,孔姓很快散播到河北、山西、湖南、广东等地。三国两晋时,孔姓迁移到浙江、江西东南地区。唐宋时孔姓播散到全国各地。清朝初期孔姓进入了台湾地区。
宋朝时期,孔姓大约有21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28%,排在第七十位。孔姓第一本省是山东,约占全国孔姓总人口的66.5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、河南,这二省孔姓大约占全国孔姓总人口的77%,其次分布于江西、陕西、河北、山西等省。全国形成了以山东为中心的孔姓聚集区。
明朝时期,孔姓大约有21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23%,排在第八十六位。宋、元、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%,孔姓人口增长速度几乎为零。山东仍为孔姓第一大省,约占全国孔姓总人口的23.1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、江西、江苏、浙江,这四省孔姓大约占孔姓总人口的64%,其次分布于甘肃、山西等省。宋、元、明期间600客年,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迁移。全国重新形成了以山东为中心的鲁、赣、苏、浙孔姓人口聚集区。
三、郡望堂号
【堂号】有"阕里堂"和"至圣堂"。这两个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。孔子生于阕里,是历史上的"大成至圣"。
【郡望】孔姓的郡望主要有鲁郡、京兆郡、河南郡、会稽郡等。
鲁郡是在西汉初由原有的秦郡改置而来的,相当于今天的山东曲阜、滕县泗水等地。三国魏及晋时改为郡汉朝初年,改右内式置京兆尹,因为其地属畿辅,所以不称郡。相当于今天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以东、渭河以南等地。三国魏时改称京兆尹郡。
河南郡是汉高祖改秦三川而设置的。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下游,贾鲁河上游地区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。